当前位置: 首页 惠企政策

有关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有关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什么

时间:2023-10-12 作者: 小编 阅读量: 1 栏目名: 惠企政策 文档下载

使者无奈,只能见报给秦王。此典故中“因人制宜”即是指因情况而具体变通,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定。然而,由于敌情复杂,实力不济,助战的齐军最终不敌。从此之后,“力不从心”成为各种无能为力的境况的形容词。

1. 得寸进尺(出自《战国策》):讲述了战国时期,楚国的秦王政遣使去楚国借道经过,楚怀王为了展示自己的威严,故意拖延使者,希望使者离去时能再次来访,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。秦王政看出楚国国君的心思,将自己的拐杖丢在地上,并说:“我取拐杖,就是取你国王的权力。”从此之后,人们用“得寸进尺”来形容对方趁机越来越得寸进尺。

2. 指鸡骂狗(出自战国时期《战国策》):战国时期,秦王政令人问鲁国献公:“马有三足,可用乎?”献公回答说:“不可。”随后提问:“狗有五足,可用乎?”献公回答说:“可用。”使者无奈,只能见报给秦王。秦王政听后大怒,说:“以马头,将骂狗耳!”从此之后,人们用“指鸡骂狗”来形容对方无中生有的诋毁他人。

3. 秋豪之望(出自《吕氏春秋》):楚国有位豪杰秋豪,他陪同国君出巡,途中经过一个村庄。秋豪看到村庄的人们臣服而低头,没有一人敢直视楚国国君,于是向国君表示:“国君的声望就像母亲的声音一样,天下人都应该敬畏。”从此之后,人们用“秋豪之望”来形容对方的威望极高。

4. 因人制宜(出自《战国策》):战国时期,韩献公向齐国君主索要高价赎回被俘的岳飞,并恳请能不能中途见面。齐君回答:“不行,因人制宜。”此典故中“因人制宜”即是指因情况而具体变通,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规定。

5. 力不从心(出自《战国策》):战国时期,商山斛律养率领军队征讨韩国,斛律养自愿率领齐军为之效劳。然而,由于敌情复杂,实力不济,助战的齐军最终不敌。斛律养表示:“兵力有限,我实在是力不从心啊。”从此之后,“力不从心”成为各种无能为力的境况的形容词。